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太少或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硬及量少。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饮食习惯不当或久坐办公室者。许多便秘者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次数1周少于3次,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患者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可长达半小时以上,有的便秘者虽每日排便多次,但排出困难,粪便硬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很少。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一般便秘有以下4类型:1.由大肠和骨盆底肌肉的压力或动力的反常而非心理因素所致的便秘;2.由机械性堵塞所致的便秘(肠梗阻);3.药物反应性便秘;4.其它先天因素所致。按病理学又可将其分为机械梗阻性便秘和动力性便秘。 引起便秘的病因有肠道病变、全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病变。典型便秘的原因可见1.机械性:腹肌压力减弱,如肺气肿、腹水、重度肥胖;2.胃肠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狭窄、肠憩室病、硬皮病、肛门疾病;3.神经性疾病:先天性巨结肠,脊髓性疾病,帕金森病;4.代谢-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卟啉病、低血钾、甲状腺机能减退、高血钙;5.心理性因素:排便抑制;6.药源性因素:经常服用某些药物容易引起便秘,例如止痛剂、麻醉剂、抗抑郁药、降压药、利尿药、抑酸剂(与铝和钙合用)、铋剂等。其中肠易激综合征为很常见的便秘原因。很多的便秘是属于特发性便秘。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长期的便秘可引发肛结直肠并发症,如使肠道细菌发酵而产生的致癌物质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异形增生,易诱发癌变;便秘还可能引致肠道外的并发症,如脑卒中、记忆力下降或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等心血管疾病;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症时便秘可导致生命意外,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痔、肛裂等。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进食过少或食品过于精细;避免排便习惯受到干扰或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规律的改变引发便秘;避免滥用泻药,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造成便秘;适当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对于久坐少动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者更为重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建议每天多喝水,防止粪便干结;及时治疗肛裂、肛周感染等疾病。采取这些预防措施都可大大减少便秘的发生。 对便秘患者,应先判断有无直肠结肠结构异常;有无结肠直肠功能异常及有无精神和心理异常等情况再决定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对不存在肠道狭窄等器质性病变的便秘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其原则是增加摄取膳食纤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不用剧泻药与治疗个别化。 1. 饮食疗法:膳食纤维能改变粪便性质和排便习性,纤维本身不被吸收,能使粪便膨胀,刺激结肠动力。含膳食纤维最多的食物是麦麸,还有水果、蔬菜、燕麦、胶质、玉米、纤维质、大豆、果胶等。如有粪便嵌塞,应先排出粪便再补充膳食纤维。 2. 增加运动,养成排便习惯: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患者早餐后排便,如仍不排便,还可鼓励晚餐后再次排便,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排便习惯。 3. 药物治疗:有容积性泻剂(如果胶、车前草、木质素等)、润滑性泻剂(如开塞露、矿物油或液状石蜡)、高渗性泻剂(如乳果糖、山梨醇)、盐类泻剂(如硫酸镁、镁乳)、刺激性泻剂(如大黄、弗朗鼠李皮、番泻叶、酚酞、蓖麻油、双酯酚汀)、促动力剂(如莫沙比利、伊托比利、多潘立酮)等。 4.结肠水疗或清洁灌肠治疗:如粪便硬结,停滞在直肠内近肛门口处或患者年老体弱、排便动力较差或缺乏者,可用此方法。 5,手术治疗:对严重顽固性便秘上述所有治疗均无效,若为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便秘、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能缓解减轻症状,但远期效果有争议。 有的便秘患者应行电子肠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再采用保守治疗。以上治疗应咨询专科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