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gastric cancer)是胃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世界上胃癌发病率约17. 6/10万,据统计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肿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为2~3: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统计,42%的胃癌患者在我国,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因素...
【病因病理】
胃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一般认为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日本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移民到美国,其后代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一般认为寒冷潮湿地区、泥炭土壤及石棉矿地区的居民发病率高;也有人认为某些化学元素及微量元素比例失调与胃癌发生有关,胃癌高发区水土中含硒、镍、钴、铜、较高。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别也相当悬殊,病死率高的青海(40+62/10万)与病死率低的广西(5.16/10万)之间,相差7.9倍。
2.生活与饮食习惯
世界范围的流行病资料认为在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大量人群的回顾性调查并对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胃癌与多吃腌酸菜、咸鱼、咸肉及烟熏食物有密切关系。相反,牛乳、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C以及冷藏食物却能降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过多摄入食盐电可能与胃癌发病有关,流行区调查示患者每日摄入量大多超过10g。引起胃癌的致癌物质可能是亚硝胺(mitrosamines)。动物实验已证明该物质确可致胃癌。亚硝酸是从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而成。硝酸盐与亚销酸盐广泛存在于食物中,特别是咸菜、咸鱼、咸肉等。有病人的胃液中也证明有高浓度亚硝酸盐的存在。减少食盐摄入常伴有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摄入之减少。低温可抑制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胃癌发病率之下降,冰箱的广泛应用可能是一个因素。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胺结合,故经常服用维生素c可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3.亚硝胺类化合物
自1956年发现亚硝酸胺类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以来,与胃癌的关系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应用多种不同化学结构的亚硝酸胺类化合物,在多种动物体内成功地诱发了胃癌,而且观察到其癌变的诱发过程与人体的胃癌发生过程甚为相似,因而更引起广大病因工作者的注意。
亚硝胺类化合物虽然在自然界存在不多,但该化合物的前身—二级胺及亚硝酸盐在自然界分布甚广,人类与其接触的机会甚多,并且在适宜的酸度(pH1~pH3)或细菌的作用下易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所以目前认为亚硝胺类化合物很可能是人类胃癌的主要病因。
通过对胃癌高发区N-亚硝基化合物的研究,不但发现高发区居民的饮水及粮食内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明显地高于低发区,而且在高发区居民的饮水及福建居民常吃的鱼露及甘肃居民常吃的酸菜中均找到致癌的N-亚硝胺,同样高发区居民胃酸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也较高,而且在空腹胃液中检出N-亚硝基化合物,同时证明此胃液有致突变作用。另外也发现高发区居民胃黏膜上皮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明显增强。
现已知道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有两大类,即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前者多为挥发性,并须经细胞微粒体酶的激活损伤遗传物质DNA才能显示其致癌作用;后者多为非挥发性且不需代谢激活,对DNA有直接损伤作用,故一般认为亚硝酰胺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已建立了检测亚硝酰胺的方法,且发现在胃黏膜不同病变病人的胃液中N-亚硝酰胺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
4.癌前期病变
(1)息肉
胃息肉一向被认为系癌前期病变,但文献报告中差异很大。继发于胃黏膜的肠腺上皮化生,主要分布于胃窦部,多为单发,息肉形态呈腺瘤样或乳头状瘤样,其直径多在2cm以上,在组织结构上有腺瘤样特征,具有癌变的潜在危险,恶变后多为肠型胃癌。
(2)胃溃疡
胃溃疡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是一公认的事实。
(3)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以及常伴有的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较胃溃疡更为密切。不但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发现胃癌的高发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较高,两者呈正相关;而且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的部位与胃癌的好发部位也一致,尤其是高发地区的胃癌源自化生的肠上皮的更多。
5.霉菌毒素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胃癌高发区粮食及食品的真菌污染相当严重。高发区慢性胃病患者空腹胃液真菌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胃癌低发区。在胃内检出的优势产毒真菌中杂色曲霉占第一位,并与胃内亚硝酸盐含量及慢性胃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且在胃癌高发区甘肃的酸菜以及福建慢性胃炎患者空腹胃液中,均检出有致癌及致突变性的杂色曲霉毒素。
6.遗传
Woolf曾发现一个有胃癌家族史的家庭,其家族成员的胃癌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2~4倍,表明遗传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7.吸烟
吸烟与胃癌发病的关系存在不同的意见,曾有人认为吸烟可能与贲门癌有关,但均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近来,日本曾对26万余40岁以上的成年人作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历时共16年,发现吸烟者胃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如将开始吸烟的年龄分为:<15岁、15~19岁、20~29岁及>30岁四组,其胃癌死亡率(每10万人)分别为381.4、240.1、206.9及176.7,而不吸烟的死亡率为144.7,戒烟5年后的死亡率仍较正常人稍高。
8.幽门螺杆菌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幽门螺杆菌(beli—cobacter pylori,Hp)列为I类致癌因子。Hp感染者胃癌发病率高于非感染者4—8倍。Hp致癌机制可能与其释放空泡毒素(VacA)等细胞毒素和引起局部免疫反应有关,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从而诱发胃癌发生。
综上所述,胃癌的病因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外界的致癌物作用于某些有缺陷的机体的结果。有人认为胃癌的发病年龄虽然常在中年以后,但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则常在青春发育期已怍用于机体,个别易感的个体在某种遗传背景上,可对致癌物呈特异性反应,在以后长期的生命过程中,再受某些促癌物作用而发生胃癌。吸烟对胃癌同时有致癌及促癌的作用,经常食用高盐饮食则有类似的促癌作用,而含巯基类蔬菜及新鲜蔬菜中丰富的l3一胡萝卜素及牛奶中的维生素A,则有抑制致癌及促癌的作用。
病理
胃癌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胃小弯、贲门、胃体及胃底.全胃广泛浸润者少见。胃癌分为早期和进展期。
(一)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病灶局限而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可分隆起型(息肉型)、平坦型(胃炎型)和凹陷型(溃疡型)3型。早期胃癌中直径5~10mm者称小胃癌,直径<5mm称微小胃癌。
(二)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是指深度超过黏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为中期,已侵入浆膜层或浆膜外层组织者称为晚期。按形态分型为:①息肉型,不多见,肿瘤凸入胃腔.有蒂或无蒂,表面可有浅溃烂;②溃疡型,呈单个或多个溃疡,发生于凸入胃腔的癌组织,其周围黏膜受癌细胞浸润而隆起,强直者称浸润型溃疡,无或只有轻微浸润者称非浸润型溃疡.此型不易与良性溃疡相区别;③浸润型.胃壁受癌肿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可局限于胃窦而造成局部狭窄,少见者呈弥慢性浸润累及整个胃壁,使胃固定成一失去弹性而不能扩张的狭小胃囊,称为革袋胃;④表浅扩散型,仅累及黏膜表层,向四周扩散,使黏膜增厚呈颗粒状,少见。
(三)转移途径
1.胃癌的胃壁内扩展
自胃黏膜发生的癌,除在黏膜内横向扩展外,还同时向深部增殖,并通过淋巴管、血管、神经等向远处蔓延。直接性增殖有膨胀性增殖和浸润性增殖两种方法。胃癌的初期以及Bormann I、Ⅱ型等局限型胃癌为呈膨胀性增殖,而Bor-mannⅢ、Ⅳ型则从早期开始即呈浸润型增殖。决定胃癌的增殖扩展方式的因素,主要是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亦即是其恶性程度。分化较好的腺癌如乳头状腺癌等多呈膨胀性生长,而黏液腺癌等多呈浸润性生长。另外,机体的免疫状态也与胃癌的增殖扩展有关。胃癌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均为机体的抗癌防御反应.癌周淋巴细胞浸润主要是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癌周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则与癌分化程度相平行。胃壁内脉管的受侵,特别是淋巴管,易致胃癌在胃壁内的隔位或远位扩展。有的学者发现局限型胃癌易侵犯血管,而浸润型胃癌则多侵犯淋巴管。
2.胃癌淋巴道转移
依据癌灶的原发部位,按其淋巴引流途径,由浅而深,由近而远逐站转移。如A区(胃远端)癌多转移至1站的③、④、⑤、⑥组淋巴结,继而向Ⅱ站的⑦、⑧、⑨组转移,最后向Ⅲ站淋巴结转移。c区(胃上部)癌首先侵及的是l站的①、②、③、④等组,而后渐转移至⑦、⑨、⑩等Ⅲ站淋巴结。
3.血行转移
晚期胃癌可经门静脉转移至肝脏,并经肝静脉转移至肺、脑、骨骼及其他脏器。
4.腹腔内癌移植
癌细胞脱落入腹腔,可种植于某些器官,常见部位为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也可在壁层腹膜上形成许多种植性结节,并产生大量腹水,多呈血性。
胃癌的早期症状
早期胃癌7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即便有症状者也通常不典型,上腹部轻度不适是最常见的初发症状,与消化不良或胃炎相似,非常容易忽视。胃癌常见症状依次为:上腹疼痛或不适(74.7%)、消瘦(73.7%)、食欲不振(57.5%)、呕吐(57.2%)、黑便(32.2%)、腹部肿块(23.7%)、咽下困难(19.9%)、呕血(15.4%),其他还有腹胀、乏力、贫血、水肿、发热等。
胃癌晚期症状
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则多有明显上腹持续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以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患者常有明显消瘦、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糜、发热、感染性休克等恶液质症状;常见体征有腹部包块或左锁骨上的转移淋巴结;癌细胞转移致肢体水肿、心包积液、胸腹水、黄疸、肝肿大。难以逆转的恶性营养不良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胃癌的症状
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及至一定程度可出现上腹胀痛、钝痛、隐痛,恶心,食欲不振,嗳气和消瘦等。可以无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部压痛。进展期胃癌表现为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部分可出现间断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呕血而就诊者。中晚期胃癌多数上腹压痛明显。部分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和腹水提示已有远处转移。终末期表现为严重恶病质。
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胃癌?
1.40岁以后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并伴食欲不振和消瘦者;2.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过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经内科治疗无效者;4.x线检查显示胃息肉>2Cm者;5.中年以上小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消瘦、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做胃镜能够筛查早期的胃癌。
【临床表现】
1.早期胃癌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胃的功能和周身状况逐渐发生改变,及至一定程度才出现自觉症状。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可时隐时现,可长期存在。如上腹胀痛、钝痛、隐痛,恶心,食欲不振,嗳气和消瘦等;少数溃疡型(Ⅱc犁和Ⅲ型)早期胃癌也可有溃疡样症状,呈节律性疼痛,反酸,内科治疗可缓解等。有的患者胃癌与某些良性病变共存或在某些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发生癌变,而这些良性胃部疾病的症状已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更易使患者和医生放松对胃癌的警惕,而延误诊断时机。某些早期胃癌也可以出现呕血,黑便,或吞咽困难等症状而就诊。早期胃癌可以无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部压痛。
2.进展期胃癌临床表现 胃癌病变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无转移至有转移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因此早期,进展期乃至晚期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不仅如此,各期之间症状常有很大交叉,有些患者病变已属进展期,但症状尚不明显,有些虽处早期,但已有较突出的症状,也有些患者是以器官转移的症状或合并症的症状而就诊。根据国内资料的统计进展期胃癌常见的症状如下:
(1)上腹胀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开始较轻微,逐渐加重,可以为隐痛,钝痛;部分可以有节律性疼痛,尤其胃窦胃癌更明显,甚至进食或服药可缓解;老年人痛觉迟钝,多以腹胀为主诉。
当胃癌侵及胰腺或横结肠系膜时,疼痛可呈持续性剧痛,向腰背放散。极少数癌性溃疡穿孔的患者也可出现腹部剧痛和腹膜刺激征象。
(2)食欲减退和消瘦:是胃癌次常见症状,往往是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乏力、贫血、营养不良的表现,晚期出现恶病质。
(3)恶心呕吐:也是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即可发生。胃窦部癌也可出现幽门梗阻的症状。
(4)呕血和黑便:胃癌患者经常有小量出血,多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部分可出现间断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呕血而就诊者。
(5)腹泻:可能与胃酸过低有关,大便可呈糊状甚而可有五更泻。晚期胃癌累及结肠时常可引起腹泻,鲜血便等。
(6)咽下困难:贲门癌患者常有咽下困难。
3.中晚期胃癌多数上腹压痛明显。部分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质硬,表面不平滑,有触痛,尤其患胃窦部癌的消瘦患者更易发现上腹部肿块、直肠前隐窝肿物、脐部肿块。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腋下淋巴结肿大,腹水等时常提示已有远处转移。并常因转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体征,而使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等,卵巢转移可发现卵巢肿大及大量腹水,肺转移可有呼吸困难等。
【诊断检查】
晚期胃癌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主要是x线钡餐检查和纤维胃镜检查)即可确诊,但治愈的可能性极小。早期胃癌治疗效果较好,但诊断较困难。故对临床疑为胃癌的病人,特别是40岁以上,以往无“胃病史”而出现消化道症状者应进行x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胃液细胞学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关键。
一、胃癌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重视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胃癌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目前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的基本途径是在高发地区普查,对高危人群随访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我国幅员辽阔,入口众多,普遍实施普查难度很大。在高发地区进行普查较为适合国情,现已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有报告采用计算机编序法和微量胃液检测法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重点行胃镜等检查.胃癌检出率为0.1%~0.6%,早期胃癌占27%~50%。若能进一步改进筛选指标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胃癌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和残胃等患者,建立一定的渠道对其进行长期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另一条途径,国内已有许多单位做出了较大成绩。随访观察指标和间隔时间应予研究和规范。
2.提高警惕、减少漏诊和误诊 在临床工作中,对如下情况应作为重点诊断的对象:①40岁以后开始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尤其是非节律性疼痛或伴食欲不振和消瘦的患者。②不明原因的贫血、伴消瘦和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③胃溃疡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疗效不佳者。④新近发现的胃体、贲门部溃疡,巨大胃溃疡。⑤胃息肉有增长趋势或直径超过2cm者。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者。⑦残胃超过5~10年后发生的吻合口溃疡或其他合并症者。
3.恰当选择诊断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胃癌的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先后在临床应用。但各自的用途不尽相同,常常不能互相代替,应恰当选择,综合应用。其中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检查是最有意义的术前检查方法、术中探查和术后标本病理也不可忽视。
4.胃癌完整的诊断 应包括①明确胃癌的存在;②明确胃癌的大体病理和组织学病理;③弄清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转移情况;④合并症和伴随症;⑤分期诊断;⑥其他相关情况。
二、胃癌诊断的方法学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一般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伴随疾病,甚至鉴别诊断等做出正确估计。其中血红蛋白、大便潜血和胃液分析等可对胃癌的诊断提出重要线索。据统计进展期胃癌大便潜血持续性阳性者可达80%,早期浅表型胃癌也有20%阳性,75.2%的胃癌患者胃酸减低或无胃酸。
一组胃液多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胃液α1-酸性糖蛋白(α1- AG)和唾液酸(SA)检出值依次是胃癌组>肠化组>良性胃病组;并随胃癌分期进展呈增加趋势。故可作为胃癌筛选指标、协助临床分期和检测癌前病变。
近来有报告采用超微量胃液分析综合检测胃液中的CEA、总蛋白、pH值、胃酸、胃泌素、Hp抗体和氨基已糖等对胃癌的筛选有一定价值。国内尚有以特制小球采集胃液进行潜血试验和多项生化指标的检测作为胃癌普查的筛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二)内镜
内镜是胃癌诊断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日前内镜的诊断水平应体现在甲.期胃癌的诊断率上。在日本由于内镜广泛应用,早期胃癌发现率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我国则因条件和经验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一组材料表明,某些条件较好的医院,早期胃癌比例可达18%,而一些综合性医院仅达1.7%~2.7%。
值得注意的是内镜下肉眼仔细观察是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的重要手段,活检病理则是病理确诊的根本方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1.活检和直视下细胞学检查
(1)活检:内镜下活检要求取准可疑病变,深达黏膜肌层,7~10块左右,理想的取材可以明确病理诊断和组织学分型。
(2)不便活检的补充办法:有时因胃腔狭窄、病灶局限或其他原因导致活检取材不够理想,可选用如下补充办法。①组织印片法:活检取材过小,可将黏膜活检标本在玻片上多次按压,然后固定染色,进行病理检查。②细胞刷检法:内镜下用细胞刷对准病变处(如糜烂、溃疡等)轻轻擦拭、捻转,使细胞刷头端各面都粘上细胞,连内镜一起拔出,再伸出刷头,涂片4~5张,送检病理。③直接吸引法:自活检孔插入直径2mm塑料管,其端部贴近病灶,外接大注射器,负压抽吸病灶处黏液,涂片检查。④直视下冲洗法:自活检孔插入塑料管,以pH 5.6醋酸缓冲液200~300ml冲洗可疑病灶,然后回收冲洗液,离心后取沉淀涂片。
(3)内镜下针吸细胞学检查:自内镜下以OlympusNMIK针从病灶中心向外不同方向各吸1~2针,抽取标本置于玻片上涂匀固定待检。针吸后再进行常规活检。两者比较阳性率相似,因针吸能达到坏死层之下及黏膜下层获取标本,故可弥补活检之不足,提高癌细胞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率。
2.色素胃镜检查 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和确定病变范围有帮助。对胃癌的诊断多选择生物活性染色法,包括美蓝法和甲苯胺蓝法,而以美蓝法应用最普遍,兹介绍如下。
直接喷洒法:发现病灶后,经活检孔置入导管,以0.25%~0.5%美蓝20ml,对准病灶及其周围喷洒,以后再以等量蒸馏水冲洗。胃癌则呈深蓝、蓝黑色、表面不平整或染色不规则,良性病变不着色,不典型增生淡蓝色,肠化在1h着色。
间接口服法:内镜检查前2h以α糜蛋白酶15mg和10%苏打500ml口服,同时服去泡剂10%Cason 20~40ml,15min后服美蓝150mg,令患者卧位转动体位数次,使胃壁各部位皆能接触染料,然后做胃镜榆查,根据着色情况进行活检,可以提高活检阳性率。
3.超声胃镜检查 80年代初始用于临床,是一种带有较高频率超声探头的胃镜,具有胃镜和B超两者的优点,对胃癌浸润深度、邻近器官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独到之处。
正常胃壁超声胃镜图像为5层结构,第1层为黏膜界面,高回声,第2层黏膜层,低回声,第3层黏膜下层高回声,第4层肌层,低回声,第5层浆膜层,高回声。因此第4层是划分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分界线。李益农报告23例各期胃癌的探测结果,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与手术标本对照符合率74%,误诊原因是有些瘢痕组织与痛组织超声图像不易鉴别。胃癌的超声影像是不规则的低回声或中位回声肿块影伴局部或全部管壁结构层次的破坏。早期胃癌主要发现第1、2、3层管壁增厚、不甚规则、变薄或缺损等。进展期胃癌则可发现不规则突向胃腔的较大肿块,或大面积局限性管壁增厚伴中央凹陷,第1~3层回声消失。Bornnann 4型癌为部分或全胃壁弥漫性全层增厚,多超过1cm,黏膜下层尤为明显,但无明显结构紊乱,层次可辨。超声内镜对腹水、胰腺和膈肌浸润识别能力很强,可达100%。对结肠和脾门区浸润辨别能力稍差,总符合率78%。尚能显示转移淋巴结的强回声团块,显示率为88.9%。因此超声内镜可以用于胃癌术前临床TNM分期,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决策。
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或立体内镜等也可提高识别能力。
(三)免疫学诊断
应用细胞融合术建立杂交细胞癌细胞株制造的单克隆抗体在国内外已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肿瘤。单抗对胃癌诊断的研究起步较早,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
1.血清诊断和体液诊断 胃癌具有肿瘤相关性抗原,应用单抗可以检测这些相关抗原。已广泛采用的如CEA,CA-19-9,CA-50,CA-125在胃癌阳性率约60%,一般如果血清CEA超过50ng/ml(正常<15ng/ml)或CA-19-9超过200 U/ml(正常<25U/ml).此时胃癌已属晚期,预后小佳。CA-125增高常代表浆膜或腹膜已受累。在化疗有效时其检出值可下降,故可用于化疗疗效的判断。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似无多大意义,而且,有假阳性也有假阴性,并与其他肿瘤有交叉。
近来国内报告更多的单克隆抗体如MG5、MG7、MC9,MGb1和MCd1等,可用以检测血清中糖脂和糖蛋白抗原,阳性率有提高,尤其是系列混合检测结果更加确切。检查方法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和血凝法等,不仅可以查明血清肿瘤相关抗原,也可检测胃液和腹水中相关抗原。
尚有一些抗胰腺癌单克隆抗体也可对胃癌进行定性检查,如PS1和PS7等。
此类检验多数用来判断肿瘤预后或化疗疗效,对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用胃癌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如ABC法和PAL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阳性率可达82.5%~92.55%。对于胃癌的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都有提高。此外,尚可作为癌前病变、肠腺化生癌变危险性的辅助指标?据报告已用于此项操作技术的单克隆抗体有MG7、MGd、RWS4和83YH2等。
3.放射免疫影像诊断 应用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经131I标记后注入患者体内,48~72h后用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体层扫描或机械扫描,可以显示原发病灶和转移灶,并可得到准确的定位图像,图像满意显示率可达7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