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配酒,说走就走?今天听药学专家怎么说……
近日,一张“酒后不吃药,吃药不喝酒”的图片在网上疯传,其所述的是否真会导致那样的后果呢?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李晴宇说, 图片里的“严重后果”是最恶劣的结局和极端的情况。如果从医学角度来讲,不讲发生率就显得 不太科学和严谨,会让老百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当然,在这些发生的严重后果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 双硫仑样反应。
什么是“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本身是国外用于酒精戒断类的药物,本药即使与少量酒精合用就能使机体产生高度不适症状,即双硫仑-酒精反应, 表现为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胸痛,偶见低血压,意识模糊,非常严重时可见呼吸抑制、二便失禁,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等。双硫仑样反应就是患者在使用某些抗生素期间饮酒后数分钟至30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小时,出现的类双硫仑-酒精反应。
为什么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这要从酒精在人体的代谢过程说起。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在人体里会先分解成乙醛,在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乙醛再分解成为乙酸,然后再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双硫仑抑制了这个代谢过程,导致血液中的乙醛聚集,从而使机体产生以上那些高度不适症状。
哪些抗生素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就是结构中含有与双硫仑结构近似的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如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呋辛、拉氧头孢等头孢菌素类,还有咪唑类衍生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酮康唑等,均能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导致乙醛蓄积,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如有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后服用含酒精的饮料、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可能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有文献报道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级别来分,双硫仑样反应大部分为轻度反应,真正重度反应不到8%;在已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人群中,男性发生率较高(占86.59%),主要发生于21-50岁中青年(占78.05%),这也可能与男性喝酒者较多有关。
因此,“头孢配酒,说走就走”显得有点武断。建议思想上需加强重视,关注用药前后一周内有无饮酒史,一旦出现反应,请及时就医。
除了以上药物,
下列药物也不能与酒同服
1.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而酒精会增强这种抑制作用。两者同服,严重的会引发呼吸抑制,故不宜同服。
2.降糖药
★因为酒精能够抑制肝脏糖异生,导致血糖下降,两者同服可能引发低血糖性休克,诱发乳酸血症。
★糖尿病人也要格外注意,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期间,空腹饮酒的话,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3.降压药
某些降压药能使外周血管扩张,而酒精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扩张,两者同服,容易引发低血压,甚至出现休克而危及生命。
4.抗过敏药
与酒同服,同样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轻则呼吸困难,重则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导致死亡。
5.解热镇痛药
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黏膜有刺激性,饮酒后服用会引起急性胃黏膜出血。
6.治疗关节炎类药物:如西乐葆、萘普生、扶他林等。上述药物与酒精混合服用时会引起或加重溃疡、胃出血、肝损伤等副作用。
7.利血平、抗癌剂、“异烟肼”(抗结核药)等药物。
GET与喝酒有关的小知识:
见识过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半杯就倒下。这很大程度是 由基因决定的。乙醇吸收入血后有两个关键酶代谢:
★第一步代谢酶:(乙醇→乙醛)乙醇脱氢酶ADH1B*2基因突变(AA)后,乙醇转化的速度比GG,AG型慢,少量饮酒就易出现头痛,不舒服,脸色发白。所以这类朋友注意了,您是非常容易乙醇蓄积的,俗话说喝酒后立马“上头”。
★第二步代谢酶:(乙醛→乙酸)乙醛脱氢酶基因(ALDH2)发生基因突变(GA或AA),GA型部分酶活性散失,AA型基本散失,会出现乙醛分解不够快,出现乙醛蓄积,让人反胃、呕吐,也是喝酒脸红的原因。
所以饮酒后马上脸红的朋友,您也不适合饮酒。俗话说,喝酒后立马“上脸”。温馨提示这类朋友,小酌怡情也不适合您。乙醛除了产生脸红、恶心、心动过速等症状外,同时也是与上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供稿 / 杭州市一医院、杭州市三医院 健康杭州 |